火电超低排放提速了
市场电量作为电力交易市场运作的关键,成为煤电企业必争之地,为日后开放的市场交易做好准备。2014年12月24日,新电改方案获得国务院会议原则性通过;2015年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新电改6个核心配套文件。布局已经完成,2016年成为新电改具体实施的第一年。各级市场与交易机构相继成立,输配电价改革、配售电改革试点范围有序扩大,售电公司更如雨后春笋般先后成立。而电力交易市场想真正运作起来,关键一环在于放开发用电计划,增加市场电量,而正是这一点与发电企业密切相关。
2016年7月1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其中包括加快缩减煤电机组非市场化电量,放开跨省跨区送受煤电计划,其他发电机组均可参与市场交易,研究大型水电、核电等参与市场方式,适时取消相关目录电价,合理确定优先购电、优先发电等内容。
计划电量的减少增加了煤电企业的危机感,在基础小时数不断下降的大环境下,更多计划电量被划入市场电量之中。尽管直供电降价幅度之大在某些地区甚至超过国家对上网电价下调的幅度,但只要仍有利润空间,煤电企业就会全力争取大用户直供资源来保证电量水平。目前电力市场建设还不完善,距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市场交易还有一定距离,但发电企业对大用户资源的争取已经让煤电企业的经营思路开始发生转变,极大提高了其营销水平,可以看作未来电力市场的开放前的“演习”。
而从电力市场改革的角度看,目前国内发电量中计划电量仍然占巨大比重,市场电量占比仍不高。放开电量的规模决定了电力交易市场的规模,只有市场足够大,才能激发参与交易各方的热情和活力,从而加速整个交易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今年3月发布的《国家能源局关于做好电力市场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曾对发用电计划放开提出明确时间表,即2016年力争达到本地工业用电量的30%,2018年实现工业电量100%放开。面对百亿级的电力交易市场,发电企业作为电力产品的生产者,理应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开拓市场,在改革的潮流中站住脚跟。
供热、供冷、工业蒸汽、生产废料,燃煤电厂深挖潜力提供综合服务,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从过去只闷头发电到今天主动卖电,传统意义上的燃煤电厂正在实实在在地转型,并且越来越多的发电企业开始意识到,电厂能卖的不只是电!
2016年3月22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财政部、住建部、环保部联合发布了《热电联产管理办法》,鼓励采暖型背压热电联产企业成立售电售热一体化运营公司,优先向本区域内的用户售电和售热。五部委意图借助热电企业绿色发展与电力体制改革相结合的契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供暖期空气污染严重、热电联产发展滞后、区域性用电用热矛盾突出等问题。
在煤电项目审批建设被严格限制的大环境下,热电联产成为规划建设风险红色预警地区唯一可以发展的煤电项目。“以热定电”的规则下,热电厂扮演的角色不再只是一个电源点,还是一个支撑地区工商业发展、保障居民日常生活的热源点。五部委对热电机组寄予厚望,热电联产也符合煤电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对于早期投产的30万千瓦级机组,供热改造对于机组寿命的延长和机组效率的提升都大有裨益;随着煤电经营压力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60万千瓦级、百万千瓦级机组出于节能降耗、降低运行成本的考虑,开始加入供热行列。供热提高了机组效率,变相降低了机组的度电煤耗,今年供暖季煤价处于高位,热电联产机组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
热电联产机组为区域内工业用户提供工业蒸汽,更解决了北方居民冬季供暖低效率、高污染的问题,在替代关停小锅炉,降低污染物排放的同时,居民供热质量也上升了一个台阶。电厂的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煤电企业开始与当地热力公司合作,建设智能换热站,“热电冷”三联供的模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主动承担城市污水处理任务,用处理后的中水满足机组用水需求,并为城市清洁做出贡献;结合周边产业布局或自然环境,输出废渣废气作为下游产业生产原材料、发展海水淡化……燃煤电厂的潜力得到不断挖掘,煤电企业也开始逐渐转型为区域性的综合能源服务商,这也许正是煤电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最为直接可行的道路。